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往来港澳通行证。
前往港澳通行证2017版前往港澳通行证正面首次簽發1982年簽發機構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类型通行证件、出境签证用途前往香港或澳門定居签发对象需要前往香港或者澳门定居且符合条件的内地居民有效期6个月(一次出境有效)費用¥40元/证
前往港澳通行证(英語:Permit for Proceeding to Hong Kong and Macao),曾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往港澳通行证,是国家移民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發給有香港或澳门亲属的中國內地居民前往香港或澳門定居的證件。前往港澳通行证因申请人在申领证件时需注销内地身份、离开中国大陆的定居地这一行为“有去无回”的特点而被称为“單程證”(英語:One-way Permit,葡萄牙語:Salvo-conduto Singular)[1]。
背景/歷史[编辑]
旧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往港澳通行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後至1960年代之前,香港和内地之間沒有自由通行,但在不同年代都有大量移民往返兩地,沒有合法許可而到達香港的内地人作爲非法移民對待,不時會被遣返。
1960年代起,由于中国内地发生饥荒、困难、文化大革命等事件,导致大量人士湧入香港,其中包括以家庭團聚等原因來港的合法入境者,也包括大量偷渡入境人士。
1972年,面對吸收大量人口的壓力,港府遂修改非香港出生的華裔居民的居留權,凡居留滿七年者即可獲得永久居留身份,不久後更正式施行抵壘政策,只要到達界限街以南的香港市區,偷渡入境人士即視爲合法臨時居民對待。但至1970年代末,虽然非法进入香港边境的内地逃港人士会被逮捕遣返,但仍有许多人成功进入界限街以南并取得香港身份,使得香港人口压力倍增,甚至内地1978年結束文革、開始改革開放之後,偷渡人數并未減少反而增加。
1980年,港英政府通过法例终止抵壘政策,并对非法入境者实施「即捕即解政策」。
1982年,由於雙方都希望控制由内地前往香港的移民人數,港英政府与中国内地政府达成协议,議定由内地來港定居者須持内地政府签发的單程證,配額為每日75個。1986年中国政府对申请单程证之人士设立申请条件[2]。
1995年,單程證配额增加至每日150个。[3]其中60個分配給持居權證的港人子女,30個分配給分隔兩地十年或以上的配偶(即長期分隔兩地配偶),60個分配給其他類別的申請人。其他類別的申請人主要包括:分隔兩地少於十年的配偶、在內地無人撫養而需要來港投靠親屬的兒童、來港照顧年老無依父母(即在港沒有其他子女)的人士、以及在內地無人供養而需要來港投靠親屬的長者。[4]。
2019年3月21日,香港立法會就“改革移民及入境政策”議案進行辯論,主要討論内容為“單程証”制度。28位議員先後發言,經在場議員投票之後,該議案被否決。[5]
流程[编辑]
申請条件[编辑]
内地居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前往香港或者澳门定居。[6]
在香港或者澳门定居人员的内地配偶及其偕行的未满18周岁的子女,需要前往香港或者澳门家庭团聚的;
香港、澳门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在内地所生的中国籍子女,并且在其出生时,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已依法取得香港或者澳门永久性居民身份,需要前往香港或者澳门定居的;
未满18周岁(含生日当天),需要投靠在香港或者澳门定居的父母的;
18周岁以上、未满60周岁,在香港或者澳门定居且在香港或者澳门无子女的父母均60周岁以上,需要其前往照料的;
60周岁以上且在内地无子女,需要投靠在香港或者澳门定居的18周岁以上子女的;
特殊情况需要前往香港或者澳门定居的。
内地公安部门根据申请人条件进行评估打分后核发证件,一般需时数年。原则上申请人在领取单程证前需注销中国内地户口和上缴内地居民身份证和护照[7]。
常見錯誤[编辑]
中國國家移民局在網站上列出了兩個常見錯誤:[8]
一、申请材料不完备。
舉例:内地居民赵某欲赴香港定居照顾父母,但其未提交父母在港无子女的证明。
释义:根据规定,内地居民申请赴港澳照顾父母,须父母在香港或者澳门无子女的证明。
二、不符合申请条件
舉例:内地居民孙某申请赴港定居投靠女儿,但其在内地还有一个儿子。
释义:根据规定,60周岁以上且在内地无子女,需要投靠在香港或者澳门定居的18周岁以上子女的内地居民可以申请赴港定居。但孙某在内地有子女,不符合申请条件。
領證及入境后[编辑]
申请人在领取单程证后,其內地戶籍會被註銷,須將其中國居民身份證及中國護照交回公安局,並於指定期限从罗湖口岸或拱北口岸(關閘)离开中国内地进入港澳定居。 入境港澳后需申领身份证(香港)或居留许可(澳门)[7][9],并可申请香港簽證身份書或澳門特別行政區旅行證及澳門居民往來香港特別行政區旅遊證作为旅行证件。
使用单程证进入港澳之人士居住满7年后则可申请成为永久居民。使用单程证进入港澳之人士若需返回内地,需申请回乡证[10]。
香港[编辑]
自1996年5月1日起,不具有香港居留權的內地居民憑單程證首次進入香港,可獲批自抵港日期起逗留七年,並只受逗留期限限制。單程證持有人會在管制站獲發身份證申請預約卡,且只能在人事登記處九龍辦事處登記香港身份證。一般而言,如被發現申請材料為虛假而導致申請來港的前提不存在,會被作廢香港居民身份證並遣送回原居地,即使已取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也會因從未擁有香港居留權而不會按照《人事登記規例》獲發非屬永久居民的香港居民身份證和享有入境權。但憑藉配偶團聚來港後離婚除非能證實為假結婚,否則不會影響香港居民身份。
澳門[编辑]
不具有澳門居留權的內地居民憑單程證進入澳門後需提出「居留許可」申請,在獲批後憑藉《居留許可證明》方可申請澳門居民身份證。申請人需要在進入澳門後提交中澳兩地刑事證明記錄、澳門地址證明、出生證明、維生能力證明和簽署遵守澳門特別行政區法律聲明書。如果因與配偶團聚而獲批「居留許可」和取得非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澳門居民與配偶離婚,會被廢止「居留許可」或拒絶「居留許可」的續期而失去澳門居民身份。
实务上,以单程证入境澳门获发居留许可的人士,所持居留许可不设期限,因此不需续期。
式样[编辑]
2017版单程证[编辑]
2017版前往港澳通行证个人信息页
备注页
2017版单程证背面显示所办理的签注信息,其所包含的內容如下:
证件机读码
备注:一般情况会注有“持证人原内地居民身份证号码为(18位居民身份证号码)”,下方有防伪印刷的证件号码
个人资料页
2017版单程证正面的个人资料页为通行证持有者的照片,右侧有缩微打印。通行证采用双色荧光防伪设计。除此以外,通行证还包含以下资料内容:
通行证号码:前缀字母“Q”开头,第二位为阿拉伯数字或英文字母(I、O除外),后接7位阿拉伯数字,标注于个人资料页右上方
姓名:分两行同时注有中文姓名和姓名的汉语拼音
出生日期:以“YYYY.MM.DD”之形式记载
性別:(男/女)
前往地区:(香港/澳门)
出境口岸:(罗湖/拱北)
有效期限:以“YYYY.MM.DD(签发日期)-YYYY.MM.DD(失效日期)”之形式记载(有效期为6个月)
签发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2019年6月1日前为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
签发地点:只记录签发所在省份(或自治区、直辖市)
证件机读码
往香港選定單程證數據[编辑]
根據2018年单程证調查,23%新來港定居人士(只統計十五歲或以上)有大專或以上學歷,家庭月入中位數12,200港元[11];香港家庭月入中位數則為27,600港元[12]。
[13]
自1996年起,民政事務總署在人事登記處九龍分處向申領身份證的抵港未足一年的11歲及以上內地新來港人士進行統計調查,以找出他們的服務需求及現況。此外,入境事務處亦在羅湖邊境出入境管制站設有數據搜集機制向所有持單程通行證首次抵港的人士搜集他們的人口及社會特徵。2002年起,兩個統計調查收集的資料結果經分析及整理後,會定期以季度報告的形式載列於一個報告內發佈。[14]
持有單程証人數
人口統計特徵
年份
當年抵港總人數
其中15歲及以上
當年單程證餘額
年齡中位數
平均每日人數
2002
45,234
30,945
9,516
29
124
2003
53,507
38,640
1,243
30
146
2004
38,072
26,752
16,678
29
104
2005
55,106
40,568
-356
29
151
2006
54,170
37,779
580
27
148
2007
33,865
24,798
20,885
28
92
2008
41,610
31,435
13,140
28
114
2009
48,587
38,854
6,163
29
133
2010
42,624
34,071
1,216
29
117
2011
43,379
35,916
11,371
31
119
2012
54,646
47,721
254
36
150
2013
45,031
37,797
9,719
33
123
2014
40,496
32,627
14,254
32
111
2015
38,338
31,423
16,412
32
105
2016
57,387
47,358
-2,492
32
157
2017
46,971
38,740
7,779
32
129
2018
42,331
35,002
12,419
33
116
2019
39,060
31,358
15,690
32
107
2020
10,134
7,974
44,616
32
28
2021
17,919
14,026
36,831
31
49
2022
21,214
12,564
33,536
32
58
2023
40,818
32,740
13,932
35
112
政策弊病[编辑]
参见:雙非問題
由于沿袭港英政府与中国政府议定的安排,中国内地的公安部门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前往港澳通行證的审批权。
1999年,22名港區人大代表聯署要求收回單程證審權[15]。2002年,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提出減少单程证配额,並騰出名额吸納专才和优才,以減輕社會福利壓力及人口資源錯配。民政事務署2001年調查指,月入少於3,000港元的新移民家庭比例較1999年上升逾一倍。何喜華反對減配额,周永新則贊成回復至每日70個。最終未有消息[16]。
2010年代初,因香港对新生儿的香港居留权判定为屬地主義,只要在香港出生的,具有中国国籍的婴儿即为香港永久居民。因此出现从内地前往香港产子的双非父母(父母均不是香港人)现象。除了父母所生婴儿可获得香港永久居留权外,父母也因此获得申请单程证的资格,并有可能举家迁港[17]。
然而,中國大陸單程證申請條件中“投靠子女”之前提,為“60周岁以上且在内地无子女,需要投靠在香港或者澳门定居的18周岁以上子女的”。[8]根據學者研究,雙非兒童通常都不是獨生子女,大部分的家庭都會有一個以上的內地子女。[18]因此究竟有多少雙非兒童之父母符合單程證申請條件,仍然有待觀察。
評價[编辑]
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在關愛基金一場公眾諮詢會上稱,現時持單程證來港人士中「超過98%都是家庭團聚,教育水平『只有高過』香港人」,指港人普遍覺得新來港人士教育水平較低,需要社會援助的想法「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19]他在其網誌發表評論稱香港20年來通過每天150個單程證配額,增加約96萬人口,但由於同期淨移居香港人口增長只有22萬,如沒有單程證新來港人士,目前香港人口其實少了74萬,勞動力也減少40多萬,呼吁大家思考勞動人口減少了對香港的社會和經濟影響「是好是壞」[20][21]。
另一位香港官員,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在其發表的網誌內稱單程證計劃目的是要讓香港人與身在中國內地的親人團聚,數據顯示現時透過單程證來港人士當中,絕大部分屬家庭團聚,98%為香港人內地配偶或子女;而持單程證來港人士教育水平愈來愈高,近90%擁有中學或以上學歷,年齡中位數為32歲,低於全港整體人口年齡中位數44歲,認為「單程證計劃可為香港提供寶貴的勞動力」[22]。
李柱铭认为这项政策是中共长期香港“西藏化”战略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将香港人及其核心价值边缘化。[23]
参见[编辑]
往来港澳通行证(双程证)
往来台湾通行证(大通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登记卡
優秀人才入境計劃
登陆纸
参考文献[编辑]
^ 在香港内地学子眼里,香港失去吸引力了吗. 澎湃新闻. 2015-08-24 [2019-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7).
^ 【單程證.觀點】審批權只屬中方? 先要正視中港出入境管理史. 香港01. 2017-12-01 [2019-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5).
^ Paul Yip, Mainland migrants are needed in Hong Kong. The city should not scrap the one-way permit scheme, but improve i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CMP
^ 立法會三題:單程證. 香港政府新聞公報. 2003-11-26 [2023-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4).
^ "改革移民及入境政策"議案會議記錄 (PDF). 香港立法會. 2019-3-21 [2023-07-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13).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 前往港澳通行证申请须知. 國家移民管理局. 2018-02-24 [2018-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4).
^ 7.0 7.1 领取《前往港澳通行证》注意事项. 上海公安. 2009-04-17.
^ 8.0 8.1 前往港澳通行证签发服务指南. 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 [2023-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4).
^ 問題解說 > 出入境 > 來澳定居人士. 治安警察局. [2019-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7).
^ 涉及香港居民的内地出入境有关事务问答. 中国政府网. 2015-11-19 [2019-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7).
^ 民政事務總署及入境事務處 內地新來港定居人士的統計數字(二零一八年第四季) (PDF). 民政事務總署. [2018-09-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30).
^ 本港家庭入息中位數2.76萬元 專業人士達4.13萬元. topick.hket.com. 2018-03-20 [2018-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 民政事務總署 - 公共服務 - 內地新來港定居人士服務 - 問卷調查. www.had.gov.hk. [2015-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7).
^ 民政事務總署 - 公共服務 - 內地新來港定居人士服務 - 問卷調查. www.had.gov.hk. [2023-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6).
^ 收回單程證審批 22港區人代曾連署. 世界日報. 2018-09-12 [2018-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1).
^ 董提議削單程證名額. 星島日報. 2002-07-03 [2018-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2).
^ 赴港单程证含金量降低了吗?. 人民网. 2015-08-20 [2019-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7).
^ 雙非兒童:回顧與前瞻 (PDF).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2012-07-17 [2023-07-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7-14).
^ 羅致光稱新移民教育水平「只有高過」港人 150單程證名額「唔係真係移民」. 明報. 2018-03-26 [2018-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30).
^ 反駁單程證致20年增百萬人口 羅致光:若沒單程證 港會少74萬人口. 明報. 2018-10-28 [2018-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8).
^ 羅致光:若無單程證 港勞動人口或少70萬. 文匯報. 2018-10-28 [2018-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7).
^ 黃偉綸. 局長隨筆:增闢土地 你我抉擇. 2018-04-29 [2018-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7).
^ Lee, Martin (29 September 2012). "香港西藏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xt Magazine.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中國公民因私事往來香港地區或澳門地區的暫行管理辦法
民政事務總署及入境事務處 - 內地新來港定居人士的統計數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單程通行證配額原為每日75個,1995年增至現時150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6-2011年單程証數字及內地新來港人士人口結構(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立法會二題:單程證制度(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两岸四地的旅行证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大陆內地(大陆)居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通行证
中華人民共和國旅行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員證
邊境管理區通行證(邊防證)
往來港澳通行證(雙程證)
前往港澳通行證(單程證)
往來台灣通行證(陸胞證或大通證)
因公往來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通行證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进入许可(境外内地居民)
回国证明
深圳市過境耕作證
往来香港特别行政区通行证
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國證明書
华侨出境通行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入国境通行证
出境登记卡
港澳居民
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回鄉證)
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非中國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通行证(臨通)
中華人民共和國旅行證
台湾居民
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台胞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通行证
中華人民共和國旅行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員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一次有效)
台湾居民登陆证
其他
亚太经合组织商务旅行卡
香港已取得香港居留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中国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簽證身份書(非中国公民)
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前往澳门)
香港特別行政區回港證(前往澳门及中國内地,中国公民)
香港海員身份證
入境身份陳述書
已取得香港入境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簽證身份書(香港居民)
香港特別行政區回港證(前往澳门及中國内地,中國公民及同時符合簽證身份書條件的非中國公民)
香港海員身份證
入境身份陳述書
其他香港居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簽證身份書(香港居民)
香港海員身份證
香港特別行政區回港證(前往澳门及中國内地,不受條件限制居留的中國公民及同時符合簽證身份書條件的非中國公民)
入境身份陳述書(同時符合簽證身份書條件的香港居民)
香港特別行政區居留許可證(ID235B)
台灣華籍居民
入境許可證/多次入境許可證(旅遊及工作、學習和居留)
入境身份陳述書(Declaration of Identity for Visa Purposes)
台灣居民預辦入境登記通知書
其他
亞太經合組織商務旅遊證
香港特別行政區旅遊通行證
入境許可證
進入許可(其他情況的內地、澳門、台灣居民)
澳門永久性居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護照(中国公民)
澳門永久性居民身份證(前往香港)
澳门居民往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旅游证(中国公民、葡萄牙公民)
非永久性居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旅行證(中国公民)
澳门居民往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旅游证(中国公民、葡萄牙公民)
往港特別證明書(非合資格領取往港證居民)
非澳門居民
外地僱員身份認別證
其他
海員登記證
中華民國台灣居民(台澎金馬)
中華民國護照
i僑卡(在外僑胞使用)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入出境許可證(在海外遺失補辦用)
中華民國船員服務手冊
金門、馬祖及澎湖居民
中華民國入出境許可證(金馬證)
中國大陸、港澳居民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入出境許可證(入臺證)
「入金证」
無戶籍國民
中华民国护照(无户籍国民)
臨人字入國許可證
其他
中華民國船員服務手冊
亞太經合組織商務旅遊證
英国(包括香港主權移交前后)
英國公民護照
英國國民(海外)護照
英國屬土公民護照
香港身份證明書
海員國籍及身份證明書
葡萄牙(包括澳門政權移交前后)
葡萄牙護照
葡萄牙給外國人護照 (澳門)
参见:海峽兩岸關係
中國 (消歧義)
大中華
兩岸三地
中華民國國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
香港居民
澳門居民
入境政策:中華民國簽證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政策
香港簽證政策
澳门簽證政策
簽證要求:中华民国国民签证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签证要求
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持有人簽證要求
英國國民(海外)簽證要求
澳門特別行政區護照持有人簽證要求
葡萄牙公民簽證要求
查论编香港的族群華人查论编香港華人漢族廣府民系
廣州人(英语:Cantonese people in Hong Kong)
居港澳门人
圍頭人
四邑人
廣西人
蜑家民系香港蜑家人客家民系
香港客家人(俄语:Хакка в Гонконге)
新界客家人
平婆人
閩民系
福州人
閩南人
泉漳人(俄语:Хокло в Гонконге)
香港鹤佬人
潮州人(俄语:Чаошаньцы_в_Гонконге)
海南人
江浙民系
上海人
寧波人
北方民系
山东人
東北人
稱呼
本地人
新界原居民(新界五大氏族)
水上人( 香港蜑家人)
山东差
涉外婚婦
相關族群
滿族
華裔穆斯林
其他本土族群
歐亞混血兒
中印混血儿
海外僑民和移民查论编海外香港人
中國内地
上海
澳洲
加拿大
英國
美國
台灣
參見:香港移民潮
香港英國屬土公民
英國國民(海外)
香港回流潮
分類
外來人口查论编香港外來人口(英语:Immigration to Hong Kong)來自東亞
中國内地人
港漂
新来港妇女
澳門人
日本人
韓國和朝鮮人
來自歐洲和北美
英國人(粤语:在港英國人)
美國人(粤语:在港美國人)
加拿大人(粤语:在港加拿大人)
澳大利亞人(粤语:在港澳洲人)
法國人(粤语:在港法國人)
葡萄牙人
俄羅斯人
烏克蘭人(英语:Ukrainians in Hong Kong)
來自東南亞和南亞
菲律賓人
印尼人
泰國人
越南人
馬來西亞人
南亞人(英语:South Asians in Hong Kong)
尼泊爾人
巴基斯坦人
帕西人
其他
黑人
猶太人
參見:少數族裔
難民
歷史
逃港
香港移民潮
香港回流潮
香港人口史
香港越南船民問題
嬰兒潮
香港非法移民
稱呼
香港人
香港居民
本地人
新界原居民(新界五大氏族)
香港新移民
水上人
山东差
摩羅差
香港外籍家庭傭工
八十後
港漂
香港新來港婦女
四邑香港人
政策/計劃
歸鄉政策
香港入境權
抵壘政策
即捕即解政策
香港居留權
甄別政策
英國國籍法與香港
居英權計劃
一般就業政策
專業人士
企業家
輸入內地人才計劃
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
優秀人才入境計劃
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
輸入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計劃
科技人才入境計劃
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
職專畢業生留港計劃
港人避風港計劃
證件
香港出生登記證明書
香港回港證
香港身份證
英國屬土公民護照
香港身份證明書
香港簽證身份書
香港海員身份證
英國國民(海外)護照 (BN(O))
香港特區護照
入境身份陳述書
臨時身份證明書(行街紙)
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回鄉證)
前往港澳通行證(單程證)
港澳台居民居住證
影視文學作品
《我是香港人》
《四代香港人》
《香港人在廣州》
《香港人在北京》
《香港小人物誌》
香港人口 · 入境事務處 · 香港出入境事務 · 家庭計劃指導會 · 香港人口普查 · 香港模板